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以百姓心为心_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病句改错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以百姓心为心_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病句改错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以百姓心为心”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

以百姓心为心_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病句改错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以百姓心为心”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2.狄仁杰简介及功绩 狄仁杰怎么死的

3.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出自哪里?

5.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

6.圣人无常心,以常人心为心?

以百姓心为心_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病句改错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一、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圣人没有成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良的百姓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百姓我也善待他们,这样使人向善;讲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们,不讲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们,这样使人诚信。圣人领导天下,收敛自己的私欲,使天下百姓的心灵都变得淳朴。百姓都只关注耳听眼见的事,圣人将百姓像孩童一样对待。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真正有道的圣人,是用无常心治天下的。所谓“无常心”就是没有主观的成见,没有我见,没有主见。那么有道的圣人,以什么为心呢?“以百姓心为心”。一切人的需要,一切人的心理思想,就是他的心理思想,这就是现代所谓民主自由的真正道德精神。

        (2)“善者吾善之”,善人有好的意见,令人特别的高兴,对好人也会特别喜欢。“不善者,吾亦善之”,坏人所持反对的意见也是意见,只不过他这个意见与善人的意见相反而已。

        (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个人有道德,相信道德,他当然是我所信的,也会对他更好;反对道德的那些坏人,我一样信他。信他什么呢?相信人性本善,有一天他会自己觉悟的,会走上道德这条路的。

        (4)“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歙歙”就是包含的意思,像一个东西合拢来,扇子一样合拢来。一个得道的人,始终是包容一切的。“浑”也就是阴阳浑厚,善恶是非平等。“圣人皆孩之”,从圣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是小孩,圣人永远爱护着他们,永远教化他们,不会与他们对立。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圣人无常心。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故无常心。寻常人之心,物于物,滞于物,染于物,故有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道以化成万物为德;圣人以化育万民为德。故,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德经》里,所有的“善”字,都不是指流俗的人伦意义上的善良。而是指德行合乎道,为善;背离道,为不善。

        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养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正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

        (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尊奉大道者,圣人以道教化他。不尊奉大道的,圣人依然也会用大道教化和改造他。君王以德配天,去天下之伪,复天下之真,是谓德信。

        (4)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歙歙焉,收敛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圣人志在天下,为了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浑其心,是说闭人之心,不开人之天,天人浑然一体。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虚静内守,无欲无为,天下自正,百姓自化。天下归于天德,以德相交,复归于天。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皆孩之。本句既有圣人慈爱百姓,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的意思,更有使民德归厚的意思。使百姓德厚,返璞归真,复赤子之德。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在通行本里写的是“圣人无常心”,意思是圣人的心总在变化。我认为帛书乙本写的“圣人恒无心”更好——圣人的心是空的。

        “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思是悟道的领导者,他的心是虚的、空的,他以众人的心为自己的心。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领导者法则——一个优秀的、悟道的领导者要想众人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想问题。

        (2)“善者善之”的意思是,那些善良的人,我会以善良来对待他们。“不善者亦善之”的意思是,那些没那么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们。“德善也”的“德”字通“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了善的真谛,也可以解释成德行善了。

        (3)“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的意思是,诚信的领导者要去相信您领导的人,不诚信的也要让他因您的相信变得诚信。

        所以,即使对方是不诚信的人,您也能让他变得诚信,这才是得到了信的真谛,这才是“德信”。

        (4)“圣人之在天下”中的“在天下”即管理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悟道的领导在管理天下的时候。“歙歙焉”的“歙”字指闭合、和洽的状态。“为天下浑心”的意思是,把天下人的心调成混沌的状态,帮助大家把心变得简单(有的人认为“浑心”就是把大家的心调成同样的状态,这样讲也可以)。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通行本将“阂”字写为“孩”,所以有的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普通人的一举一动,都入了圣人的耳目,圣人将这些人当作孩子一样爱护。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讲法。一般人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耳目(耳目代表声色、欲望)。“百姓皆属耳目焉”的意思是,常人的心念很容易集中在欲望上。

        “圣人皆阂之”中的“阂”,在通行本写的是“孩”,在傅本写的是“咳”,在严本写的是“骇”。其实这个字应该是“阂”,是关闭的意思。老子说,普通人耳目中的欲望非常容易滋生,而圣人会把耳目闭上,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

        三、我之体悟——如果没有私心,也就不存在善与不善

        我们周边恐怕都有这样一种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他说某个人好的时候,这个人简直是太完美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现了这个人的缺点,于是又开始说这个人的不好,这人在他嘴里简直差到了极点。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他嘴里相差如此之大。我想主要是他对别人的评价都是出于自己的感受和私欲。事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对自己的影响不一样,他对人的评价就不一样。所以所谓的“善与不善”,都是一种基于自身感受的评价,对你来说是“善”,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不善”了。

        记得原来单位的行政部经理,为了给公司节约费用,对待大家非常苛刻,一下班就把空调关了,加班的同事冬天挨冻夏天挨热。有次单位为了鼓励老员工,入职五年以上的员工每人发一枚纯银勋章,入职十年以上的发一枚纯金勋章,上面刻有这位员工的名字。这位经理发现单位有好几名老员工,都是中途离开公司又回来的,为了节省费用,她就私自决定从最新入职的日期算起。我也是这种情况,我已经在这家单位工作八年了,但是离开后又回去只有三年。和我情况一样的还有四五名员工,有的都工作十年以上了。而且,开会当天还没有通知我们几个,全公司都去开会了,单单我们几个没去。后来我们看到大家的都不在单位,又看到大家的朋友圈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真的是非常气愤!后来我去找总经理,总经理找这位经理了解了情况,觉得这样她做没问题。这件事让我们几个心里非常难过。这件事也是导致我后来离职的原因之一。另外几个同事,也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这位行政经理的做法,在我们眼中是“不善”的,但在总经理眼里却是“善”的,因为这位***有“为自己省钱这个私欲”。所以,***一旦存有私欲,根本就分不清善与不善,其实大部分事情本来也不存在善与不善,更多的是相互的利益冲突。领导如果能做到彻底的虚空,以大家的利益为己任,在他眼里其实也就不存在什么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狄仁杰简介及功绩 狄仁杰怎么死的

       老子说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统治者,要做一个“圣人”,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我执”。“圣人无常心”,马王堆帛书乙本写作“圣人恒无心”,意思是圣人永远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去决定自己的意志。这就叫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这样,我与百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距离才能消除,从而达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的困惑、痛苦、往往都是“有心”和“我执”造成的。往往是执著于一个观念和意志,当这个观念和意志与自己亲近的人或与大家不相同时,就觉得别人错了,自己是对的,可是别人并不改变他的观念意志,也不接受我的观念意志,于是就产生矛盾,不可解脱,这样就产生了困惑、不开心、郁闷、痛苦。其实也许只要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意志,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他们想的才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这样就不会有矛盾,又何来郁闷、痛苦?

       对待“善者”和“不善者”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善对善,以不善对不善,这是有差别的态度。《圣经》中就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另一种是无论是善还是不善,都以善对待他,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是慈悲、慈爱的表现。老子采用的是这种态度。两者的结果是不同的,对统治者来说前者属于法治、刑治,但往往会带来反抗、不满、报复,所以在“德”上往往难以提升。后者属于德治,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人民,包括那些不善者,从而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尤其是启发不善者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不善。这样一来,天下人的品德都向善了。同样,对待“信者”与“不信者”的态度也有两种,老子采用的是无差别的诚信态度,以此去感化不信者,从而改变不信者的价值观,使天下人的品德都归于诚信。

       这其实是一种德治,是人性化的管理。这一点和孔子相近,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用德治、礼治,人民才不去犯罪而且有羞耻感。也就是品德上会升华。只是在“德”的内涵上,老子和孔子有所区别,老子主张回归人的清静无欲的本性之“德”,孔子主张回归先朝先圣的仁义礼乐之“德”。

       老子说的“圣人”和孔子说的“圣人”也不相同,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之人,按“道”治国之人,孔子说的“圣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之人。老子说“圣人”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歙歙焉”,要收敛谨慎,不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欲望。要回归无为的本性,当然需要收敛自己的意志。目的是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回归到纯朴、混沌的“道”上。要老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而不要去管别人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不要去动用自己的聪明、机心,不要去算计别人,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有人说老子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不然,这是老子看到了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欲望,去侵略别人,兼并他国,从而带来战争、带来人民的灾难痛苦。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百姓的人生态度,百姓的私欲随之扩大,相互之间动用心机,结果带来了各种纷争、矛盾。不仅自己不快乐,还导致别人不快乐。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出自哪里?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甲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狗。天地□□,□犹橐籥与?虚而不淈,蹱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帛书乙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亓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翻译

        天地无私,不会偏爱亲近万物,反而把万物当做草狗。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狗。天地之间,就像是风箱一样,中间空虚而永远也不会穷尽,愈动它的出风就愈多。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反而把万物当作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大仁不仁,此言天地无为自然,不生养万物而任万物自生自养。

        仁:作亲爱解。《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古文中「二」通常用以代表重文,「仁」于字形相当于「从」 ,但又与「从」(从)表达两人相随的意思有别,而取两人相亲相近的意义。天地不仁,意指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因有亲爱,则会有偏私。

        刍狗:刍狗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刍为刍,狗为狗,是分别指草和狗。「以万物为刍狗」,以万物为草和狗,草和狗都是易生易长的植物和牲畜,此言天地无为,任生物自己生长。河上公注「刍草狗畜」,王弼注:「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说文》:「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谓可飤牛马者。」刍为把草包成束,用以喂牛马,这也是王弼「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所取的字义。相对于刍草用以养兽,而狗则用以养人,这也是王弼所说的:「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此与河上公所说「刍草狗畜」也互通。但这样的解释于文义不是很通顺。

        刍狗的第二个意思为做为祭祀祈福之用的「草狗」,就是以草扎成狗形,用以祭祀祈福。草狗在祭祀之前被人视为圣物小心保护,用漂亮的盒子装好,再用高贵的布包好,但在祭祀结束之后就丢在地上任人践踏,让人捡回家当柴烧。《庄子?天运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以万物为刍狗,意谓对待万物,可贵可贱亦无贵无贱,如第四十九章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庄子》:「大仁不仁」,「有亲,非仁也」,「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四十一章: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河上公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河上公注:◎ 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王弼注: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

        橐籥:有两种解释,一是排笛,二是冶炼时所用的风箱或鼓风器。

        河上公注:◎ 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兹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 橐籥中空虚,又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空虚而不会衰竭,愈动而出风愈多。

        此言笛子或风箱中间空虚,因此永远不会有竭尽的时候,你越是动它,它发出的声音或产生的风就越多。

        屈:穷尽、竭尽。河上公注「言空虚无有屈竭」,王弼「故虚而不得穷」。

        河上公注:◎ 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王弼注: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多言数穷:有两种解释。一是数字再多,计算都会穷尽。但以第二个解释最佳,也就是以数为「礼数」之「数」,度量,法度的意思。《庄子?天道篇》「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又引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成玄英疏:「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

        中:中空、空虚。守中即持守空虚无为之道。道家讲中,有别于儒家之「中庸」,中不当以「中庸」解之。中即中空,空虚,无,因此老子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或作「盅」。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河上公注:◎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王弼注: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

       梦三国2里面诸葛亮说的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貌美不如玲珑心,贤妻扶我青云志。

       这句话需要带入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的历史形象来看

       黄月英(诸葛亮的妻子)

       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阳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圣人无常心,以常人心为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1、今天,我们要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不能忘记中国***人的初心,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从“不忘初心”的高度回顾党的宗旨使命,可以认清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分割;二是伟大理想和现实出路的内在关联。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涌现出许多立志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现实的出路。

       3、中国***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解决中国问题指明了现实的出路。

       不忘初心的造句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跑完全程。

       2、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能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

       3、不要忘记你最初的目标和理想,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一步步向前迈进。

       4、不忘初心,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5、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不断学习、成长。

       6、不忘初心,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能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7、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保持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坚持正义。

       8、不忘初心,才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能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9、不忘初心,才能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都能坚持不懈地奋斗。

       10、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保持对自我的认知和反思,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能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

《道德经》杂谈:圣人无常心

       平常心对待一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最上乘的统治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习惯于把百姓的意向作为自己的意向。善良的人我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就会让所有的人一心向善。值得信任的人我相信他,没有信用的人我也把他当作值得信任的人,就能让所有人都自觉地守信。这样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本着清静无为的原则,为了天下的百姓诚朴自己的心志,不断化解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的欲望。所有百姓都专注着他们的视听,统治者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之,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之,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乃圣人无常心之谓也。常心,指有个固定的目的,有个主观的意志,有个不变的态度。圣人不会如此,没有目的,所以所到皆岸;没有主观的意志,所以百姓如何都能接受;没有不变的态度,所以无可无不可。

        这样的做法似乎有些和稀泥,其实不然,这根植于老子之道的深邃含义。道类似于一种趋势,一种规律,它作用于万事万物,不可阻拦,所谓“违者败之”,所以,在道的面前,只能随顺,不可违逆,就象水一样,随物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并无一定的常态,如果你存有个“常心”,反而是一种妨碍。

       这样的态度容易被人拿来做犬儒主义讲,你无心,你随顺,不就是明哲保身,不敢出头吗?非也,老子讲随顺,顺的是道,而不是势,亦不是权。老子讲保身,并非不辨是非,而是说,没必要陷入世俗的纷争而已。

       为什么不要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反者道之动”,你一动就产生相反的力量,所以,我没有主观意志,我并不想怎么样,就象飘荡于江湖之上的一叶扁舟,任流水和狂风带我去任何地方。

       圣人无心,如果自己有个“心”,百姓的“心”与自己的“心”不一样,可以接受吗?无“心”,所以反而能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怎么样的“心”都能接受,而不强迫百姓与己一致。

       这里有一个问题,百姓心一定是好的吗?如果百姓生起恶心怎么办?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道家才是主张人性本善,如果人性不是本善,圣人如何能以百姓心为心?

       在老子看来,人性本来并无善恶之分别,人类的智识出现之后,有了区分,才生起好恶之心,互相争夺以至于天下扰扰。所以,人心本来是纯朴的,完全没有善的恶的观念。这里的“百姓心”,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心,原始、纯朴、自然。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道德经》的名句。“善者,吾善之,信者,吾信之”,本来如此,善良的人你不善待他,值得信任的人你不信任他,你要善待谁,信任谁?问题在后面,“不信者,吾亦信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不是笨蛋吗?不善的人,你还善待他?不值得信任的人,你还信任他?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特点是让你从反面看事物,我们不妨从反面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不善的人不善待他,不值得信任的人不信任他,会有两个后果,一是他发觉没人善待他,没人信任他,反躬自省,努力向善,诚信做人,求得他人之善待和信任。二是既然无人善待我,无人信任我,更加变本加厉,在不善的路,不诚信的路上愈走愈远。我们试问,如果没有人善待他,没有人信任他,他的任何努力全是白费,他又怎能走上向善与诚信的道路?他的路只能是自暴自弃,愈来愈堕落。

       另外,如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不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不信之”,内中隐藏着私我的意志与目的,人对我善,我有获利,我回报以善,人值得相信,我亦有利,我回报以信,反之则不然,这里面有个私我的存在。有私我的存在就有善恶的存在。本文开头,就言“圣人常无心”,圣人无善恶的分别,他对待百姓如对待自己的子女,即使子女犯错,母亲都能包容,这充分反映了道家的母性性格。

       要给人以希望,尤其是误入歧途的人。“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充分反映了道家的宗教情怀。一般来讲,不善人谁也不愿意接纳,怕引祸上身,但是,如果这样的人没有重新融入社会、群体的机会,他只能在岐路上越走越远。

       儒家也有这样的特点,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闻了道理,就算晚上死了,也毫无遗憾。重要的是觉悟,一旦你觉悟,你就会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你开始发扬你内在之善,努力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就会认可你走在正确的途径上了。这里的关键,不是你做了多少好事,行了多少善,而在于你已经觉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佛家也有这样的特点,佛家有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以前做过多少坏事,只要你幌然醒悟,当下就可以走上成佛的道路。

       基督教亦是如此,基督教认为,人来到世间,本来就带有原罪,谁又没有错呢?有一次,耶稣看见一群人在用石头打一个失足妇女。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罪,你就可以打她。”这群人低着头,默默的走了。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和他绑在一起的一个强盗对他说,“如果你真是神的儿子,请你记住我。”他的意思他有悔改的心意,希望耶稣能为他作见证,耶稣马上说:“你今晚就可以上天堂。”

       我们看见了太多的强人,面对死亡意气风发:“二十年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对于愿意悔改的强盗,你怎能不给他希望呢?

       “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翕上面是合,下面是羽,这个字是鸟儿合起翅膀的意思,老子在此用此字是收敛之意。第五十二章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门指人之耳、目、口、鼻等感官,勤通廑,病的意思。你能够收敛自己的欲望,心不外逐,一辈子都不会生病。这个病,当然不是生理之病,而是指贪婪、嫉妒、忌恨等心理之病,见素抱朴,清心寡欲是克刻心病的最好的方法。孟子也言,“养心莫甚于寡欲。”现代的科学研究,生理的疾病与心理有关,心理健康,生理正常,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圣人治理天下,无私无虑,所以能为“天下浑其心。”《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翕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如此,就能达致“为天下浑其心”的效果。“浑其心”是什么状态?“无知无欲”的状态,没有分别心,没有过份的欲望,吃饱肚子,身体健康,精神纯朴,所以“不争,不盗,心不乱。”如此,天下大治,老百姓生活幸福。

       道家治国的路数,是以治心为本,尤以统治者的心灵修炼最为重要,统治者清心寡欲,无欲无求了,才能带动老百姓知足常乐,不贪、不争、不乱。这与儒家讲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别在于,儒家是积极介入,他要有为,所以要齐家,要治国,要平天下,要为一个理想社会而奋斗。但道家是无为,他没有一个刻意要达成的目的,或者说,没有目的就是目的。老子在八十一章谈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但这个理想的实现与否,并不是通过统治者的有意为之,而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给人民以自由,让老百姓自己做主,“功成事遂,皆曰,‘我自然’。”通过这种无为的方式,达致“小国寡民”的理想。这与儒家的态度完全相反,儒家是积极入世,希望改变世界。马克思说:“所有的哲学家都是解释世界,但问题是改变世界。”在此点上,儒家的态度与马克思找到了共同点。

       百姓的自为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吗?在农业社会似乎存在可能性,老百姓“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百姓可以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自给自足,怡然自乐,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纯粹是乌托邦,人类的贪欲无穷无尽,可资源是有限的,于是争夺不可避免,谁能在争夺中获胜?掌握更多资源、更多人口的一方更有可能,所以,人类的组织,不管任何团体、城市、国家只会日益膨胀。

       这与人性本善的设定矛盾。秦晖先生说,“民主制度就是让平庸者有成为平庸者的权力。”在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你想淡泊都不行,你想纯朴都不行,因为你在功利场不成功,你的正常的权利就不能得到保证,专制主义最大的害处是什么?你想平庸都不可能,因为当权者高高在上,无数人会去吹捧,你不巴结,你就得罪了他,他就会利用权力对付你,逼得你也要在名利场上搏命追逐。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你的一颗善良的心,还得隐藏起来。

       老子的无知无欲之心,在利益争逐的历史背景中,实在是难以验证的事情。最近,有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中国人是最认同“金钱等于成功”的民族,抚今追昔,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老子活在今日会不会也骑青牛西去呢?老子的时代,尚有地方可去,恐怕今日想走亦无处可去。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句话应该是老子对当时时代风气的描述,百姓们皆注重耳目口鼻之好,而圣人,应该致力于恢复他们如婴儿一般的本性,纯朴天真,一任自然。庄子说:“嗜欲深则天机浅。”天机者,纯朴自然之性也,嗜欲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此的话,天机当然隐而不彰,统治者重要的工作,是发其本心使之回归纯朴之性,这才是幸福快乐的本源。

       好了,关于“以百姓心为心”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以百姓心为心”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