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与妻书原文朗诵_与妻书原文朗诵古文版配乐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与妻书原文朗诵_与妻书原文朗诵古文版配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与妻书原文朗诵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与妻书原文朗诵_与妻书原文朗诵古文版配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与妻书原文朗诵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生死相随:《与妻书》背后的伉俪情深

2.与妻书最感人的一句赏析与妻书的赏析

3.陈觉的与妻书的主要内容

4.《与妻书》:不负苍生,独负卿

与妻书原文朗诵_与妻书原文朗诵古文版配乐

生死相随:《与妻书》背后的伉俪情深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辛亥革命》中胡歌扮演的林觉民说完后英勇就义,借此有着“第一情书”之称的《与妻书》更是得以广为流传。这封绝笔信情真意切,字字泣血,从小家到大家,写尽了对爱妻的深情与不舍,写满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时过一百年,这一千三百余字所呈现的为国捐躯的大义与对爱妻的深情仍令人感奋、落泪,这种“宁汝先我而死”的真情与“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觉悟将伴随《与妻书》一起,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林觉民于1887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嗣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但林觉民却十分厌恶封建科举考试,在他13岁的时候,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开了考场,惊呆了考官和同学。

        林觉民15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人,他考入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而陈宝琛有一个侄子叫陈元凯,陈元凯的女儿陈意映就是林觉民的妻子。林觉民在全闽大学堂学习期间,接触了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还常常与同学一起讨论时局,并且认为“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校长在他的父亲面前夸奖他,“是儿不凡,曷少假宽,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林觉民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不仅加入学生爱国组织,还与友人创建进步报刊,发表演讲。一次,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时,在场一位学监听了他的讲演,惊呼:“亡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的行为让林孝颖深感担忧,一面希望儿子成才,又不希望他走革命的道路,怕日后有危险傍身。于是乎,他做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林觉民在林孝颖的安排下,返回家乡迎娶陈氏名门闺秀陈意映。出生在诗书礼义俱全家庭的陈意映,容貌温婉姣好,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两人虽然是媒妁之言,但一见钟情、相见如故,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婚后两人感情融洽,恩爱有加。后来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回忆,两人住在双栖楼,并肩携手,赏花赏月,没有什么感情不诉说。

        有虽然有个相亲相爱的妻子,但是林觉民并没有像林孝颖期盼的那样沉浸在温柔乡里。他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林觉民决心出国学习,深明大义的陈意映并没有阻拦,在1907年,林觉民在妻子的支持下离开了家乡,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的日子。林觉民学习日语和哲学,同时还学习多门语言,学习进步的思想。孤身在外学习的日子是苦闷的,林觉民忍不住对爱妻的思念,提笔写了情书给陈意映,“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烂漫真女子也。”

        留学不久之后,林觉民便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每年暑假都会返回家乡探望妻子和父亲,顺便与福州其他同盟会成员秘密相会。久而久之,陈意映便发现了丈夫的秘密,深明大义的她非但没阻止丈夫,反而在同盟会密会的时候主动帮丈夫放风。后来经过多次参与,陈意映明白了其中的危险性,于是哭着对林觉民说,“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捐钱款购置武器,在广州再举义事。

        林觉民于是就离开了日本到达了香港,黄兴看到林觉民的到来,十分高兴,说:“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于是,黄兴就派林觉民离开香港先回福建组织一批革命义士后再共聚广州。

        林觉民回到福建家中后,以学校放樱花假由在福州停留了10余天,期间,他在福州动员了数十名青年义士。当时,林觉民还承担着向广州运输一批炸药的任务,他原打算让陈意映扮为孀妇,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藏到棺木中运出。由于陈意映当时已经怀孕八个月了,也不能长途跋涉,只好改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陈意映虽然极力想和丈夫同行,但因为怀孕在身,林觉民坚持不让,让她乖乖在家等待,却不曾想竟天人永隔。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和家人,也想到了即将到来的起义胜负难料,生死未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终彻夜疾书,分别在白巾上给自己的妻子和父亲写下了诀别书。给妻子的那封便是举世闻名的“百年情书”。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了广州起义,和同盟会的人一起进攻总督衙门,而这场起义无疑又是失败的,众多仁人志士死在了敌人的圈套里,林觉民也负伤被捕。被俘后的林觉民拒绝投降,慷慨就义。

        林觉民一共准备了三块白巾,分别给妻子、父亲和友人沈仲英,他牺牲后,他的诀别书经同仁阿三之手转交给在清朝任职的好友沈仲英,沈仲英打开给自己的那份信,读完后直接焚毁。另外两封信,沈仲英让自己的管家趁天黑时从福州早题巷林家的门缝中塞了进去。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人躲避到了乡下,整日担惊受怕,陈意映更是担心丈夫的安危,夜夜难以入睡,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林觉民已经英勇就义,只是整天祷告着,他能够平安回家,全家人能够团聚,以后再也不分开。收到丈夫的《与妻书》,知道丈夫已经不在人世,陈意映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瞬间瘫软在地,自己恨不能马上就去死,这样自己便能和丈夫永远地在一起,只是自己怀有身孕,在公婆的劝说下,陈意映才逐渐稳定,只是,丈夫的死因为她悲伤过度,已经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也因为如此,她早产了,林觉民死后不到一个月,陈意映生下了孩子,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仲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生完孩子以后的陈意映仿佛完成了丈夫生前的遗愿,只是自己仍旧沉浸在丈夫去世的悲伤中,身体也愈发虚弱,两年后,陈意映紧随丈夫而去。

        纵观林觉民的一生,他对得起天下人,唯独对不起妻子一人。我们通过《与妻书》可以看出,哪怕是面临死亡,林觉民都不曾惧怕,唯独放不下妻子。他把自己的身躯交给了国家,把自己的灵魂留给妻子,而妻子的追随丈夫的果决,造就了他们动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他们的爱情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后记: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有喜欢他们故事的朋友建议阅读《与妻书》原文,感人至深;喜欢影视的朋友推荐《辛亥革命》、《百年情书》;喜欢歌曲的朋友推荐齐豫的《觉》,这是一首以陈意映角度写的歌。

与妻书最感人的一句赏析与妻书的赏析

       1. 求几篇好的文言文书信

        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

2. 古文写信格式和用词

        古文书信书写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1、写信人附带问候受信人身边的亲友例如:①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受信人的父母)②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兄长)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受信人例如:①广平及海婴随叩(附带代妻儿行礼问候)②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

        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加以提示。

        补述语不宜过长。用词: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一别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自述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欣闻。

        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结束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3. 文言文的信

        XX君足上:经月未见,寒暖不定,君身康健否?余心久念甚矣,只惜常日俗事烦扰,未得闲时以探之,憾矣。

        余前日偶得一书,字句珠玑,良解烦忧,心甚喜之。思君近长需之,但凭以赠,盼君见书如面,一偿心事,二可解颐,余心之所慰也。

        古人云,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君有鸿鹄之志,盛世之中,岂可蜗居而安乎?幸国泰物丰,天竞百业,此是为大展宏图之良机也。

        盼君朝乾夕惕,勿纵微时,早日得偿所愿。年关将近,早祝平安,君心得悦,余心足矣。

        余身无恙,万勿相念。罔寄鱼雁,盼复德音。

        XX顿首呃,根据楼主的意思大概写这些,楼主可以凭自己的情况再添加内容,呵呵,希望能帮得上忙。

4. 求几篇好的文言文书信

        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

5. 关于文言文写信的格式

        写信的格式: 给----的一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顶格写) (空二格)先向对方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另起一行,要顶格写) 写信人署名 写信日期 以上就是一般书信的格式,实际运用时,也可稍作变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邮编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发信人地址 发信人姓名 发信人邮编 PS:当然,你只写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万一地址不正确,就退不回来了。 中文信封为竖写样式。

        右上起书写收信人的地址 中间有一个竖长方红色框,写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台鉴,一般写“先生”之类居多。 左边偏下写上寄信人的适当的落款。

        通知的格式: 各种类型的通知各有不同的写法。以下介绍各类通知标题和正文的一般写法: 1.标题。

        通知的标题有完全式和省略式两种。完全式标题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齐全的标题,省略式标题则根据需要省去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省略式标题有如下三种情况: (1)省略发文机关。如果标题太长,可省略发文机关。

        如“关于县级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这个标题便省略了发文机关。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很常见。

        如果是两个单位以上联合发文,不能省略发文机关。 (2)省略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发布性和批转性通知的标题由“发文机关+发布(批转、转发)+被发布文件标题+通知”构成。被发布、批转、转发公文为法规、规章时,一般应加上书名号,有时由于被批转、转发公文标题中已有“关于”和“通知”字样,或者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比较长,这时,通知的标题一般可保留末次发布(批转、转发)文件机关和始发文件机关,省略去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标题中有多个“关于”和“通知”的现象,显得很长,读起来也拗口。如:“**县人民 *** 关于转发《**市人民 *** 关于转发〈**省人民 *** 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的通知》”。

        这个标题有四个层次,用了三个“关于转发”,两个“的通知”,很不顺口。可把这个标题简化为“**县人民 *** 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

        至于被省、地区等转发过的内容,可在转发意见中交待清楚。 (3)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

        如果通知发文范围很小,内容简单,甚至张贴都可以,这样的通知标题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只写文种“通知”二字。 2.正文。

        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原由、事项、要求三部分。主体在事项部分。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通知正文的写法: (1)指示性通知的写法。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先写发文的原由、背景、依据;在事项部分,或写发布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办法、措施等,或写带有强制性、指挥性、决策性的原则(或指示性意见)、具体工作要求等。

        指示性通知的事项,一般具有影响面较大、比较紧急和有一定的政策性的特点。 (2)批示性通知(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

        批转与转发性通知正文写法大体相同。可以把这两种通知称为“批语”,把被批转、转发的文件看做是通知的主体内容。

        批语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说明批转的目的或陈述转发的理由; 2)对受文单位提出贯彻执行的具体要求; 3)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补充性的规定。 用通知批转或转发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和上级机关的公文时,对被批转和转发的文件已起到了一种公布、认可或推荐的作用。

        从构成上看,这种通知由批语部分和批转或转发文件组成,批语和被批转或转发文件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份文件。如果批语脱离被批转或转发文件,没有实际依托内容,不能单独行文;如被批转或转发文件离开批语则不能纳入通知的内容,不能体现发文单位的意图,没有批语予以的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3)事项性通知的写法。事项性通知正文的写作,要使受文单位了解通知的内容(即事项),以及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要求。

        正文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一般是说明为什么要发此通知,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主体,即事项部分,将通知的具体内容一项一项列出,把布置的工作或需周知的事项,阐述清楚,并讲清要求、措施、办法等。这类通知多数用于布置工作,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工作通知”。

        第三部分是结尾,多提出贯彻执行要求,如“请遵照执行”,“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研究贯彻”等习惯用语,也有的通知结尾不写习惯用语。 写事项性通知,要开门见山,忌转弯抹角。

        在叙述事项时,要突出重点,把主要的、重要的写在前面。根据需要,主要的内容可详写,讲清道理,讲明措施,次要的内容则尽量简略,扼要交代即可。

        在语言表达方面,通知主要以叙述为主,对下级单位提出要求。有时可以适当做一些分析、说理。

        但通知中的说理不像议论文的说理那样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要抓住关键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即可。 (4)知照性通知的写法。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只要写清楚行文的依据、目的和事项即可。要求文字简练、明白。

        (5)会议通知的写法。会议通知依据其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写法。

        通过文件传递渠道发出的会议通知,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会议名称、主要议题、到会人员、会议及报到时间、地点、需要的材料等,通常采用。

陈觉的与妻书的主要内容

       1、原文第二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2、译文: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3、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还表现在对死后的想象。一个平日不信有鬼的革命者,竟希望真有鬼,好与妻子以灵相依,以哭相和;黄泉尘世,互慰相思与寂寥。而信末因感“巾短情长”难以尽意的巨大痛苦,反以“一恸”作结,可谓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情无限。

       4、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情理浑然交融,深情大义与英雄壮怀同辉,给这封信带来了政论的色彩和战斗的品格,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

       5、这封信是作者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写的,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与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其万千思绪,如春潮荡漾于心海,散文的形式正适宜他尽情地表达这丰富、复杂的感情。追忆往事,不需依时间先后为序,一件往事似信笔拈出,每一笔都流注着作者炽热的血液,饱含着作者对革命、人生的崇高信念。这封信不是一般所谓的情理兼见,而是以情作为贯穿的主线,理贯于情,情中见理。

《与妻书》:不负苍生,独负卿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

       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听完《与妻书》朗诵视频的最后一句:“觉民,天亮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接上一句话:“该吃早餐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心顿时沉下去,我黑着脸,指着他:“你,你,给我站在走廊上。”

        返回讲台,不过几步,我试图迅速调整好情绪,但是失败,我的右手似是不听使唤,电脑上的朗诵视频关了几次都关不了,我的嘴巴再也压抑不了我的悲伤:“我不允许……我不允许……谁……谁用这种玩笑话来……来亵渎这封书信……”

        我拼命地控制我的眼泪,不让它使劲地跑出来:“你们知道吗?就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觉民,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我按着我的胸口,试图想表达得更完整一点,可是,我发现我再也说不下去,我的嘴巴开始颤抖,胸口发闷。下课铃声响起——

        我走出教室,眼泪夺眶而出。坐在级组室里,我的右手翻翻这个册子又翻翻那个册子,心情一时平静不下来……我的眼前全是您和觉民。

        意映卿卿,抱歉!意映卿卿,您可好?

        觉民终究还是走在您的前面。您终究还是执意随他而去。倘若觉民知道您因为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他的悲伤而抑郁离世,那他又该是如何悲恸如何泣不成声。好在,他不知道。只是,我又期待当真有“心电感应”,能让情意缱绻的两个人再次在你们的双栖之所,“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哪怕只是魂之聚。

        可是呀可是……这终究只是我的奢望。离世的两个人哪能在天的那一边“共剪西窗烛”?你们终究不再见面。“窗外疏梅 ”依旧”筛月影”,确是爱未死,人先去,悲乎!

        殊不知,当意映您手拿觉民之信时,是怎样的心如刀绞,是怎样的天旋地转……好恨那时光,匆匆太匆匆……好恨那时代,血雨腥风,遍地狼犬……

        意映,您怪他吗?哪怕有过一秒的犹豫。可是,我分明听到您的回答:“不会!”哎,我的心是多么期待您说“我怎么不怪他呢?”是呢,六七年前,您明明和他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而他“亦既许汝矣”。但是……他虽负卿,却不负天下!这人,您恨不起,怪不起。他心之悲痛,您岂不知?他心之不舍,您岂不懂?

        意映卿卿,您爱觉民,爱之所爱。平时,觉民去“开会”,您常在外“望风”。有一次,觉民他们要从福州运枪支到广州去,装在棺木里,您打算扮作丧妇随棺送葬,以避人耳目。但您有孕在身,觉民怕您过于劳累,临时才改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君瑛代替。

        觉民广州起义被捕受审,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心地光明如雪,说的也是您呀。您爱的不止是面容俊朗的觉民,您还深深地爱着他的信仰。

        所以,觉民说我们要“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您不是不懂,而是您太懂他了。广州起义前三天,觉民闪烁其辞,呼酒买醉,您岂能不晓得有事发生?只是,您还笃定地以为等天亮时,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回家。回家?

        可是,天大亮了,天又暗了,您还是没有回家。您等呀等,等呀等……等来的确是从门缝里的一封“诀别书”。您……您……是鼓起多大的勇气。那颤颤颠颠的手,那撕心裂肺的疼痛……

        是呀,您终究也还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所以,当您以泪读完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您再也承受不了了,您要饯行您的诺言,您要跟着觉民一起“远行”。

        要不是公公婆婆跪下来求您,要不是依新跟着哇哇大哭,要不是肚子里的孩子开始用力地踢着您……或许,您当真立即随觉民而去。这般悲恸恐怕唯有觉民懂您。

        是的,觉民懂您,尽管他知道他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但是不得不起笔写下《与妻书》。这个男人,用最情意绵绵的文字,向最挚爱的您告别。这一个又一个用泪珠敲出的音符,凄美悲壮……

        这份如泣如诉的“诀别”,这份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这份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穿越岁月风风雨雨,涓涓流淌至今……

        愿来世,意映卿卿,生在今日之中国,再牵手觉民……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与妻书原文朗诵”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