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_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视频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_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视频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2.《两小儿辩日》的原文意思。3.文言文两则朗读停顿4.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_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视频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2.《两小儿辩日》的原文意思。

3.文言文两则朗读停顿

4.文言文两则朗读节奏

5.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停顿

6.小学文言文阅读ppt

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_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视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二则。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比较于《学弈》而言,这篇文章就难得多了。不仅读起来难,理解起来也难,语序还容易弄混淆。所以这节课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铺垫,认识孔子

        三、课文朗读

        我将全文出示在屏幕上,并加上了节奏划分、易错字音、字词意思。将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融合在一起。我先给学生范读,然后请同学们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看着课文读还不错,站起来的同学都能读正确。但是到了背诵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容易背混。

        四、翻译课文

        我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在指名逐句翻译后,我将译文出示在屏幕上,请同学们齐读。

        五、口述课文

        齐读译文后,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说出课文内容,总会把两小儿的对话搅混。这让我意识到,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课堂节奏完全被几个积极的同学控制了,导致部分同学还处于混乱状态。齐读译文时,我只让同学们读了一遍,似乎有蜻蜓点水之感。如果此处让学生多读几遍,理解了文意之后再读课文,再口述课文,学生思路应该会清晰得多,顺利得多。

        五、理解课文

        1.两小儿在争辩什么?

        2.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

        3.你怎么评价两小儿和孔子?你更喜欢谁?

        4.你认为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近,什么时候远?

        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前三个问题倒是不难,第四个问题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科学知识,所以仅仅是主观臆断而已。设计这个问题也是想给学生普及一些科学知识,最好科学激起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在谈启示时,只让学生交流,却忘记让学生做笔记,致使程度弱一些的同学课后提问时,不会回答。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提醒学生做笔记,让知识留下痕迹,至关重要。

        六、演说课文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一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期望学生想象人物神态、动作,锻炼表演能力。但是因为前面学习环节不够扎实,扮演两小儿的学生,说得磕磕绊绊,很不流利。所以这一环节只是草草结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文言文教学还需注重实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说,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夯实基础。

《两小儿辩日》的原文意思。

       原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

       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好来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故事、文学、学习、古文、哲理

       

参考资料:

        1.人教版语文书 小学六年级上册

        2.《孟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写作特点

       :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应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小孩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古人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大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以及孔子谦虚,谨慎诚实的态度,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文学、古文、教学、寓言、赏析

       

参考资料:

        1.老师的话

       贡献者:

       hixuu、 高楼居士、聪·魔、亡灵佐助、sun1994622、樱∮落·殇、akeparlove、贺展馗、灵翼々冰枫、 枫叶T知秋、张新宇zxy、李瑞森、绝迹的天龙、独自流浪yql、狂风白雨、HA熙HA、海燕家店、bawa0078、xinlilymm、黑々展∑堂、阳春白雪公主、cuitianyu06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121条): 查看更多评论>>

       ··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 详细

文言文两则朗读停顿

       两小儿辩日《古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句意:

       孔子去东方游学,见两个小孩正在争论,便上前问其缘故。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大得象车盖,到了中午小得如盘盂。难道不是离我们近时大,远时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时令人感到十分凉爽,中午感觉象是伸进了滚烫的热水中一般热,难道不是近时热,远时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孩笑着问:“谁说你智慧渊博了?

文言文两则朗读节奏

       1. 文言文两则怎样停顿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 小 儿 辩 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 新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如何停顿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停顿符号。

3. 文言文朗读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4. 文言文朗读停顿

        一般是根据意思与语气的转折变化来停顿.eg:借 旁近 与之《口技》学过的那我就举《口技》的例子(背不大清楚了,就找几句记得的):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适逢/招待宾客/设宴,在/大厅的/{这个是为了停顿下,自己读读看}东北角,放置了/八尺的屏障)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没有/敢喧哗的人)呵呵~划的比较细。其实语文文言文的朗读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情感,说白了就是根据语感(也就是象我们平时说话的停顿一样的性质),一般来说,根据句意就可以,没有很权威的划分。

        你多试试就有感觉了。

5.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6. 文言文朗读停顿

        一般是根据意思与语气的转折变化来停顿.

        eg:借 旁近 与之

        《口技》学过的那我就举《口技》的例子(背不大清楚了,就找几句记得的):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适逢/招待宾客/设宴,在/大厅的/{这个是为了停顿下,自己读读看}东北角,放置了/八尺的屏障)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没有/敢喧哗的人)

        呵呵~划的比较细。其实语文文言文的朗读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情感,说白了就是根据语感(也就是象我们平时说话的停顿一样的性质),一般来说,根据句意就可以,没有很权威的划分。

        你多试试就有感觉了。

7.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

        如:予将告2。

8.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停顿

       1. 文言文两则朗读节奏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文言文朗读节奏并没有划分标准。练习或考试让学生划节奏,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文言文文章的理解程度。只有很好地理解了原文,才能划分好节奏。

        举例:《汉书·东方朔传》:“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大意是:(东方朔)我年少时失去了父母,生长、抚养依靠兄嫂。我十三岁时开始读书学习,只用了三个冬闲机会学习文史,学到的知识已经足够用了。完全读懂了,我们在用口语阅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停顿: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3. 文言文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

        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不能停顿的情况:

        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

        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4.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小学文言文阅读ppt

       1. 新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如何停顿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停顿符号。

       

2.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弈秋通国之善弈之下一者也怎么

        第一个: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二个: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án)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百度上有 学奕》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 (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设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 3、老师范读 (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 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fu)弗若与 弓缴(zhuo) 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 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 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 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 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 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 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 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心猿意马 一丝不苟----------东张西望 6、表演读 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 2、学生自创警示语: 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 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 态度决定一切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

4.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盛食物的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太阳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太阳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盛食物的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太阳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太阳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

        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二年级,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3.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ppt 人教版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

        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4.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题.ppt

        提高语文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做(最好能够保证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反思。

        下面分享一点阅读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

        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

        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要学着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阅读感悟等,一些优美词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其次,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其三,对于文章、书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促成更好的理解。

5. 小学六年级语文24课《学弈》的意思

        一、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

        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可简要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2.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要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予以帮助。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因此,重点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弄明白“弗若之”的原因,总结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一心二用地做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3.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对于本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指导朗读。

        第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教师可领读,然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这里注意“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4.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参考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等七篇。 本文选自 《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

6.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课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科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

        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透过丰富多彩的读物内容,学生将吸收精神养料,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使课外阅读能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立足课内,带动课外。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为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

        首先,启发学生爱书,与书交朋友。小学生入学初识字不久,第一册语文教材就安排了有关读句子的练习,这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会读书,并且,使小学生在看图学词学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有关太阳、地球、月亮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激发其热爱科学。

        其它各册教材也同样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书逐步成为小学生的亲密伙伴。其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本从第一册开始就安排了阅读课文,为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做过渡准备。

7. 如何学习文言文.ppt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