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浣溪沙》古诗原文_《浣溪沙》古诗原文纳兰性德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浣溪沙》古诗原文_《浣溪沙》古诗原文纳兰性德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浣溪沙》古诗原文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

《浣溪沙》古诗原文_《浣溪沙》古诗原文纳兰性德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浣溪沙》古诗原文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浣溪沙苏轼古诗文

2.晏殊的《浣溪沙》古诗全文是什么?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什么意思

4.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5.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

6.谁知道古诗:《浣溪沙》的内容

《浣溪沙》古诗原文_《浣溪沙》古诗原文纳兰性德

浣溪沙苏轼古诗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我精心为你整理了浣溪沙苏轼古诗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苏轼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苏轼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苏轼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苏轼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苏轼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苏轼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苏轼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苏轼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苏轼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苏轼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晏殊的《浣溪沙》古诗全文是什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什么意思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意思: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清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作者晏殊朝代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谁知道古诗:《浣溪沙》的内容

       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如下: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赏析:此词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2、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夏乡村的景象,枣花飘落在衣巾上,缫车在村南村北响成一片,牛衣古柳旁卖黄瓜。酒醉路长,日高人渴,敲门试问野人家。该词格调清新,语言淡雅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初夏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3、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他在南山游玩时所欣赏的景色,包括细雨斜风、淡烟疏柳、清洛漫漫等。他品尝着雪沫乳花和蓼茸蒿笋,感受到了清欢的人间滋味。该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端午佳节的风俗,女子们用彩线缠臂,挂上小符,祈愿与君子相见一千年。该词句式工整,意境优美,展现了作者对端午节日的喜爱和对佳人的赞美。

       浣溪沙

       晏殊

       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唱一曲新词便饮一杯酒助兴,去年相聚也是这个天气,也在这个亭台,眼前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回来再照天际?

       花儿凋谢了,忍看着它伴随残春消逝,谁也无可奈何;燕子又回来了,似曾相识,是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我在校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

       孤寂怎么也无法排解。

       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颂颇广。原有词,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好了,今天关于“《浣溪沙》古诗原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浣溪沙》古诗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